書名: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作者: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出版社:時報出版


必認識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是個相當愛看書的人。多年培養來的閱讀習慣,使得我常能在短時間內切換至閱讀時所需的專注狀態,閱讀時的那股不為所動,也常讓我身旁的朋友感到相當的不可思議。

 

在這本《深度工作力》裡,作者把“深度工作力”定義為,一種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的職業活動的能力,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推向極限,可以讓你創造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難以模仿的。

當我看到這種“深度工作力”的概念時,真的讓我又驚又喜,因為那正是我多年閱讀來的寫照。

 

所以“深度工作力”為何重要?

在本書中作者就提出了兩個我覺得相當的有道理的原因。

 

一.逐漸被取代的“淺薄工作”

何謂“淺薄工作”?這裡指的並非只是那些“勞力” 為主的工作,而是指那不需要太多心智運作的工作,例如簡單的機械組裝,因為我自己也曾在這領域工作過,一天從早到晚都只是機械式的安裝著機具,無須太多心智運作,所以對於作者所謂的“淺薄”性相當的能認同,作者提醒在未來的趨勢中, 這種“淺薄工作”將逐漸的被機械給取代。

 

因此能在此未來的職場中快速學習以及高品質的生產能力就顯得而外的重要,而這也是一定要具備 “深度工作力”的重要目的。

 

二.充滿分心的世代

facebook、推特、Instagram、youtube這些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群軟體,正是常導致我們“分心”的罪魁禍首,我們活在個極度容易分心的世代,有太多的五光十色等著我們去注意它,一個訊息、即時動態就能消耗掉了我們那寶貴的注意力,也破壞了我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逐漸被淘汰的“淺薄工作”以及“分心世代”所帶給我們的聲光刺激,更使得“深度工作力”顯得難能可貴,雖然“深度工作力”如此重要,但作者卻也在此給我們一個但書,那就是『深度工作並非適合每個人』

 

急需分心的職業

 

『為何有些經常分心的人,表現卻很傑出?』,推特共同創辦人多西,就是這案例的最佳代表,同時身兼推特與Square(遊戲公司)的他每天都排著滿滿的行程,此外他也相信“偶然”帶來的機會,在這些行程中間他會站在辦公室裡,任何人都能來找他談話。

我有機會聽到有關公司的所有談話多西驕傲的地說著。

 

以“深度工作”的角度來看,這絕對不是“深度”因該有的作為,但在這看似與本書衝突的案例中,作者想表達的觀點是『深度工作並非適合每個人的關鍵在於“工作的性質”』

 

雖然史上有著許多能靠深度工作而留名的人士,例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茲榮格等,但那也並非絕對的成功法則,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比爾蓋茲那樣與世隔絕8個禮拜,或是像心理學大師榮格那樣,待在他的幽靜石屋裡沉思。

 

就如以上案例中的多西,這個主管的工作本身就具備必須分心的特殊性,要求一位執行長花四小時深思一個問題,無異於浪費它最有價值的其他貢獻

 

“深度工作”雖然並非適合每個職業,但核心的價值卻也是不變的,那就是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把你的認知推向極限,讓你創造價值,而在這點上,作者正提供了許多的觀點與方法給身為讀者的我們參考與使用。

 

1.培養儀式-設立規則

泰瑞莎‧張(Theresa Cheung)暢銷書《儀式的力量》中提到,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有著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因為『你天天做的事,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作者認為我們也該在生活中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深度工作儀式、找到自己的工作哲學,包跨設立規則並且安排懶惰時段。

 

以我自己寫文章為例,目前因為當兵的關係,所以也只有週末可以拿來寫文章,而平日就以閱讀與收集文章的素材為主(目前已嘗試使用這個模式完成了兩篇文章)。

每週六吃完早餐後並處理完其他的“淺薄工作”後,我就會打開我的筆電、戴上耳機,以每小時500字為目標,搭配著番茄鐘(每25分休息5分鐘的一種工作技巧)展開為期2~3小時的創作,到中午時就大致完成了文章80%的進度。

午餐過後我都會安排與朋友、家人的聚餐或娛樂,結束後回到家休息1~2小時,並在吃完晚飯與處理完其他的“淺薄工作”後繼續的開始我的創作,晚上10點前完稿並上床睡覺,最後在隔日的校正完畢後發表文章

 

當我設立了明確的規則:每小時的字數工作中的小間格明確的工作時段以及該有的進度後,我就發現了自己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我的任務。

除了工作中設定規則外,我們的注意力也相當的有限,長時間工作必然元氣大傷,所以這時懶惰時間就顯得特別重要,而這也是作者認為我們要培養“深度工作”時該有的重要觀念,適時的放過自己,而這也同時是我們攏固人際關係的關鍵時段

 

2.學會無聊-生產力冥想

當你在排隊時,是不是拿起手機開始滑了呢?作者認為我們要懂得善用像這樣的一個“無聊時刻”,並當成深度工作的一部分,而這種閒暇之餘的思考,作者稱為“生產力冥想”

“生產力冥想”的目標是花一段你會用上體力但不用腦的時間(例如散步、淋浴、通勤)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單一而明確的職業問題上

 

對於“生產力冥想”的這構想我真的相當的能體會,因為我就是這樣度過大學4年的每天通勤,每當我從車站走到學校(反之亦然)我就會開始想著各種問題,最近某本書的議題、學校幹部的任務、課堂報告內容,有時還會因為想到好點子而雀躍不已。

『這個建議並非為了他的生產效益,而是它可以很快的改善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對於“生產力冥想”我真的相當的建議各位嘗試看看。

 

3.拒絕好處心態-慎選工具

何謂好處心態?那就是我們往往會把一個工具的好處無限放大並當成使用的主要原因

什麼意思?就舉臉書來說,臉書能方便的讓我們知道朋友的最新消息,而我們也能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我們也因為這樣“互動”拉近了彼此的關係,因此我們就始終的推崇並相信這工具是好的,並且忽略了背後的缺點(例如自我價值=文章的“讚數”、過度的隱私暴露、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

 

作者想藉由這觀念來告訴我們的是『慎選自己的工作工具』,這點對於知識工作者格外重要,因為他們往往都需要藉由電腦與網路還有社群軟體來工作。

 

我們生活早已滲入了各種五光十色的娛樂媒體,而這也是作者在前面所提的,這些都是使我們分心、破壞我們“深度工作”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在使用這些facebook、推特來輔助我們的工作時,不訪想想我們真的需要用到這樣工具嗎?選擇的關鍵,在於評估這項工具是否能真的能有效的改善我們的工作,而不是一看到好處就無限上綱,而忽略了背後可能帶給你的注意力分散問題

 

後記:專注的生活是一種最美好的生活

對於很少接觸“提升工作效率”書籍的讀者來說,這本《深度工作力》會顯得相當的艱澀、高空,因為作者本身的工作就是一個需要高“專注”的職業(終身職教授),對於“深度工作”的要求自然不在話下,對此能力的“重視”也情有可原。

就如作者在前面的坦言,深度工作力並非適合任何每個人,例如企業主管、教師這有些急需“分心”的職業,但我想《深度工作力》帶給我們另一個更重要的啟發是,用更有深度的觀點去專注你的人生

正如提出了著名「心流理論」的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所言

『最好的時刻總是發生在一個人自發性的發揮身體與心智的極限,完成困難和有價值的事情時』

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都是當我們投入在其中、告別“淺薄”時才能去體會到的。

 

《深度工作力》並非只是種對於工作的行為,更是一種對於人生的生活態度當我們學會在這“容易分心”的世代之中,去專注那些真正重要忽視淺薄的負面事情時,我們的工作生活就會顯得更重要、更正面。

 

『我將過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一種生活』對於作者所期待的這般生活,我衷心感到期待與認同。


延伸書單:《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刻意練習》

by~疾恩

arrow
arrow

    Jaby疾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