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烏合之眾(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出版社:臉譜


 

“一群”與“一名”民眾有何差別?人多勢眾?團結力量大?

本書作者將告訴你:沒錯!他們不但力量大,帶來的破壞力更是無與倫比

 

烏合之眾是一本在探討“群眾現象”的心理學作品,本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為背景,進而去探討那段局勢動盪不安的歲月裡,許多令人髮指的“群眾現象”。

為何一個平常時溫和善良的老百姓,在攻陷巴士底監獄的那天卻成了個冷血的劊子手?

為何一個“個體”到了“群體”之中就變得截然不同了呢?

而這也是這本烏合之眾所提出的重要問題。

 

 ▊受感情擺佈的玩偶 ▊

『他們會因信仰、語言、情緒,而失去理性,他們情緒化、不講道理、但又力大無窮無所畏懼。』

在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眼中,群體是非理性、情緒化、容易受到感情與他人操縱與擺佈的他們往往會因為過度的情緒化,而做出些駭人聽聞的事情,而這也是作者認為他們破壞力驚人的原因。

說到這種群體情緒化現象,就會讓我想到我還在當兵時,我們的連隊上很常發生的“小題大作”現象。

 

因為我們連上還有些班長很“菜”的緣故,所以有時就會發生些很“天兵”的命令。

發生的事情雖然並沒有說特別的嚴重,但我們有些弟兄卻還是會缺乏同理的抱怨起來,從小小的牢騷,演變成最後全連的同仇敵愾,原本那些覺得事情沒那麼嚴重的人,也會因為大家的這種忿恨情緒而抱起怨來。

正如作者所言『個體一旦進入了“群體”,那他就不在是“自己”,而是成為了不再受個人意志支配的機器人。』

我們往往以為我們是理性、講道理的,但事實是,我們比自己想的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而當我們在一個群體中時這個現象會更加的明顯。

守財奴可以變得揮霍無度,懷疑論者可以變得虔誠篤信,誠實正直的人可以變得如罪犯那樣窮凶惡極,懦夫也可以變得英勇無畏。

就如同“巴士底監獄事件”中,那個手刃典獄長的善良廚師一樣,這些平時知書達禮、充滿同情心的人,卻可能在成為群體的一員之後,變得野蠻無知,成為行為受本能控制的動物。

 

 ▊說服手段-聲望 ▊

這本書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作者在其中點出了一些能激起群眾情緒的因素,也就是能遊說群眾的演說技巧。

作者雖然認為群眾非理性、情緒化,但在此同時卻也是一個相當“好用的工具”,如果你是個要推動革命的政客,或是發起改革的改變者,那你就必須懂得善用群眾的力量。

在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只要當有人能善用以下三個修辭方法斷言』、重複』、傳染』,藉此創造出一種屬於自己的『聲望』時,就能用這點去引領(操控)群體來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1963年時那場演講《我有一個夢》就是個很好例子,這場演說後來也被公認為美國演講史上最優秀的演講之一 ,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們繼續的歌頌著。

以下我就以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來解釋一下斷言』、重複』、傳染』的概念吧。(影片連在這)

●斷言: 無須任何推論與論證的純粹斷言

在面對“群體”這個情緒化的集合體時,想用理性辯論或道理來說服大眾是行不通的,你必須善用“意象”也就是一個“鮮明的畫面”來引領群眾。

而這畫面就往往是個很簡單、無須推論的名詞,就如金恩博士演講中一直強調的『我有一個夢』,在群眾的意識中建立一個鮮明的畫面,讓大家可以為了這願景而去奮鬥。

●重複:加強斷言畫面的手段

一個斷言要想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就必須盡可能地以同樣的措辭不斷的重複,那些能夠在人們心中生根的事情,往往都是經過不斷重複斷言的事情,就好像現在很多的“洗腦神曲”都是些歌詞簡單,然後不斷重複的內容。

金恩博士的演講中,他總共講了七次『我有一個夢』,強調了九次『讓自由之聲』,因為唯有這樣的重複,才喚起名眾對於未來的願景,以及加強對於金恩博士理念的認同,把這思想深深的扎根於每個聽眾的腦海中。

●傳染: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吧

2010年姜文自導自演的電影《讓子彈飛》,曾有這麼個橋段。

為了讓全城的人起身反抗黃四郎這個大財主,姜文當先的開了第一槍,過了一會後他的手下急忙的問說『大哥!居民沒回應呀!』

只見姜文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吧,說完沒多久,全城就嚮起了此起彼落的槍聲,全城的人也因此開始槍口一致的要跟著姜文去討伐黃四郎

在這裡的“傳染”指的並非是感冒、病毒上的傳染,而是一種情緒上的渲染,在群體中的某個人的情緒會很迅速的傳染給其他人,就好像一個羊群中,只要有幾隻突然表現出驚惶,那整群羊就會小題大作的驚惶起來。

 

當使用斷言』喚起畫面,用重複』加強印象,再巧妙的讓情緒在群體之中傳染』時,一種巨大的力量就會油然而生,而這就是所謂的『聲望』。

一個領導者的“聲望”越強越是能帶起群眾的情緒與力量,歷史上許多厲害的演說家,就正因為熟識此道,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作者雖然憂心“群眾”所帶來的破壞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同時也是股能為世界帶來改變的力量,就如金恩博士所帶來的種族平權,完全端看領導者如何去使用。

 

 ▊選民-政治機器的傑出作品 ▊

『民主不是一群只會投票的驢』愛因斯坦

多年前,我國政府曾提出過一個下修投票年齡的法案,主要內容就是把投票年齡從20歲下降至18歲。

這問題在當時可說是引起了不少的討論,有人認為18歲根本還沒有承擔投票的能力,也有人認為政客只是想獲得更多的選票,老實說當時我也是反對的那一方,因為我也很懷疑18歲的選民真的有“選賢與能”的能力嗎?

在理想的民主社會裡,我們認為選民都是理性的,每個選民都有著能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從而去選出國家未來的領導者。

但本書的作者卻認為恰好相反,他認為選民是情緒化的,他認為真正影響選民的因素,不是候選人的才智與能力,而是他帶給他人的“聲望”給予對手的抹黑以及天馬行空的承諾。

還記得前面作者認為的群眾是非理性、情緒化的集合體嗎?選舉的候選人就很明白這一點,他們會利用斷言、重複、傳染來加強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形象,至於競爭對手,則是用相同的方法讓人覺得他是十足的混蛋。

當然為了確保選舉萬無一失,僅憑聲望還不夠,選民也尤其看中候選人表現出來的自信和抱負,也因此

『他們必須用最誇張的方式哄騙選民,豪不猶豫地像他們做出天馬行空的承諾』(看到這點各位是否覺得有些熟悉呢?)

在此我無意挑起政府或政客的不是,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居然能在這本100多年前的著作中,看到現代選舉弊端的縮影,這些看似荒謬的手段,如今卻依然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想這也是我們需要去深刻省思的點。

 

 ▊後記 - 群體不該是隨波逐流的塵埃 ▊

『群體中的個體,彷彿是空氣中的塵埃,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回想我當初看這本烏合之眾時心態,我真的是抱持著『來研究一下好了的想法來看,當時完全沒料想到,這本書帶給我的東西是多麼出乎我的意料。

例如前面文章中所提到的斷言、重複、傳染』,在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中,居然能看到所謂的演說技巧,這點真的是我做夢都沒想過的。

而最讓我最訝異的是,書中提到的許多教育、法庭、選舉操弄問題,居然與一百年後的今天,都有著許多驚人雷同之處,例如:未來的“民主”會越來越“民粹”,還有上面提到的政治群體操作的議題,都是我在這本書中獲得最大省思。

 

這本烏合之眾出版至今雖然已隔了一百多年,但當中的許多現象,卻還是能為今天的我們所借鏡,也讓我們能從中去反思,在這頌揚民主、強調個人自由的社會裡

我們是否常成為了,那些毫不理性的群體意識?

我們是否總是那群,易受人操縱的烏合之眾?

或只是塊隨時能被吹到任何地方的塵埃?

我想這些問題也是這本烏合之眾裡,作者最想帶給我們的啟發吧。


by~疾恩

arrow
arrow

    Jaby疾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