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 

出版社:天下文化


談到「生產力」你會想到什麼?

時間、效率、產值,還是一群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的鮮活畫面?

對本書作者Chris Bailey而言,生產力除了只是時間與效率的代名詞外,更是他人生最大的一項樂趣所在。

 ▊對於生產力的熱情 ▊

『一般人的興趣多半是運動、音樂或烹飪,但我的興趣卻異於常人:我對生產力非常痴迷,總是一心想著如何提高效率』

因為對於生產力的熱愛與癡迷,使得Chris Bailey在學生時期就獲得了許多傲人的成就(成績優異、全球性公司的最佳實習生),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也因為這份熱情,而放棄了兩個前景看好的工作,展開了他追隨「生產力」的瘋狂之旅。

 

他利用了一年的時間,親身的去實驗每個號稱能提高生產力的方法(例如1週工作90小時或只工作20小時、健康飲食、早睡早起),而這為期1年的瘋狂計畫就稱為「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本書所在講的,就是他在這一年的企劃當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與所體悟到的啟發。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剛好是我展開4個月校外實習的時候。因為生活上的實質變化(上學→實習,學校→公司),也讓我有了實際應用書中生產力技巧的機會,就此展開屬於我自己的「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就結果而言,這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對我來說意義深遠,除了他使我在實習時期戰果輝煌外(鐵人三項、雪山攻頂、安排出國旅行、完成2場校內演講,閱讀完5本課外書籍),書中的低空但又不流俗且具有深度的觀點,更是我覺得本書物超所值的地方。

 

原以為這部作品的評價不會再高的我,也因為近期陸續的看完《刻意練習》《深度工作力》後,又再次的上修了對於本書的評價,也才瞭解到這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而這也是我如今再次拿起了本書,並且想分享給大家的原因,藉此我就分享幾個我覺得重要的觀念及小工具吧。

 

 ▊生產力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在乎你「成就」了多少 ▊

 

我們如何定義一個人的生產力?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起碼表,看他能在多短的時間內完成多少的東西,如果完成的產品多,那你就很有生產力,反之亦然。

時間經濟的世代裡“時間就是金錢”,我們靠著客觀的標準(時間)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產值)。

但作者所要我們翻轉的第一個觀念就是,生產力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在乎你「成就」了多少。

 

作者曾在一系列的實驗中,分別的嘗試了一週連續工作90小時以及20小時的工作模式,而最後他所的結論就是『工作90小時完成的,其實只比20小時多一點』。

 

你們一定會很納悶,時間多完成的應該也多,但為何結果是如此呢?答案是:工作的品質!

當作者一週工作90小時(每天13小時)時,就會因為為了“完成更多”,而進入了自動化的狀態,使得每件事就只是草草了結,而沒有花太大的心思去考慮該如何做的好,也就是工作的品質降低了。

相反的當他一週工作20小時(每天3小時)時,作者反而就能靜下心來慢慢地做好每件事,花更多的心思在事情上,工作的品質反而提升了。

 

在這實驗之前,作者一直以為延長工作時間,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更多的事,但實驗後他卻發現,真正生產力不是以量取勝,不是單位時間內完成最多,而是在這當中造就多少的價值

『練習在乎的是質,而非練習的量』《刻意練習》

今日已是個知識經濟的時代,而不是以量取勝的時間經濟,在現今的大多數工作裡,光有效能已經不夠了

『當我們有比以往更多的事情要做、時間更少,但你做事的方法卻有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靈活性時,生產力指的不再是你工作的效能,而是你“成就”了多少』

 

 ▊實用小工具-三點法則 ▊

「三點法則」的概念與做法其實相當的簡單

1.每天醒來就要自問一個問題:當今天結束,我希望完成哪三件事情?把這三件事情寫下來。

2.每週一問自己:我這週要完成哪三樣事情?

而這三點就將是你這天以及這一週的焦點。就是如此的簡單。

 

這是我至今還會保持的習慣,就連當兵也不例外,每天當我起來折完棉被、梳洗過後,我就會開始設定今天的三項任務以及這週該完成的三件事。

例如:★今天要達成

1.看完《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三個章節,並寫下對這些章節的看法。

2.今天體能操課一定要跑好跑滿3000公尺。

3.給10位在軍中遇到的弟兄一個微笑、謝謝(要求自己帶給別人正面效益)

★這週要完成

1.寫出《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閱讀心得。

2.與朋友開會,討論一個企劃。

3.與家人聊天相處,連結感情。

這些任務不一定要多浩大但要明確,不要困難的遙不可及,但也不能太過簡單。這個法則除了好記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你聰明的工作,因為當你決定想要完成哪些事情的同時,你也決定了不想要做那些事情,使你更能專注在你所要做的事上。

 

 ▊實用小工具-黃金生理時間 

我們人一天的專注力是會隨著時間、環境上下起伏的,而這就是作者的觀點「要在自己的黃金生理時段裡工作」。

什麼意思?像我就是個標準的夜貓子,晚上8~10點就是我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所以這就是我的「黃金生理時間」。

相對的我每次吃完晚飯時,都會昏昏欲睡的,所以這時候就不是我最「黃金」的一個時段。

作者的意思是,我們要懂得把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放在你最有精神的那個「黃金生理時間」去執行。

 

找到自己的黃金生理時段並非一蹴可及,需要好幾週的觀察與記錄才能找到,作者的方式是,每30分鐘評估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態(視狀態給予1~5的分數),並紀錄在隨身攜帶的小筆記上,一天結束後可以統整成一張表格,一看就能一目瞭然,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精神最好或是最壞。

 

而這是本書中讓我覺得最驚訝的一個小工具,因為我以前就知道自己的精神力有起有落,但我卻從來沒想過能拿來當作提升生產力的一個著力點,在此我也建議搭配前面提到的「三點法則」一起使用,效果會更上一層樓喔。

 

 ▊後記:因為有人,生產力才有了價值 ▊

『常有人問我說:在這一年計畫中對你來說意義最重大的實驗是什麼? 我一定會告訴你:與外界隔絕10天』

在計畫後期因為的資金不足,迫使作者短暫的搬進了他女友父親(岳父)的家,而他也就因此利用了這段時間來實驗「在沒有外人干擾的情況下,生產力是否會比較高」的實驗。

在那住在地下室的10天裡雖然可怕,但作者很快就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它自己能住在這裡是多麼的幸運,能在家人與女友都支持他情況下,用這種奇怪的方式探索自己熱愛的東西

『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了人,生產力就沒有了價值;就因為有身邊的這些支持我、幫助我、相信我、以及愛我的人,才給了我動力、給了我目標。』

我覺得這段是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一個地方,作者Chris Bailey是個熱愛生產力的男人,他洋洋灑灑的實行了一堆的計畫來研究生產力,但直到最後才發現,原來真正重要的事物,其實就在自己的身旁,是這些人給了他努力的意義,他所做的每件事也都是因為這些人才有了意義

『我很快地就意識到,我身邊的人不光是我計畫存在的理由,更是我計畫存在的意義。』這是個多麼棒的體悟呀。

 

這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真是本很特別的書,因為他並非只是一本只教你如何提升效率、管理時間的書,他更去探討你追隨生產力的動機,去翻轉你對於“生產力”看法,更難得的是他藉由這個親身體驗,去帶出一個更重要的省思。

就如英國詩人John Donne所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擁有全部的自己,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份子,主體的一部份』

沒有了人,生產力就沒有了意義,就因為有人,所以生產力才有了意義。

回想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有時是否也跟作者一樣,為了追求生產力因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我想這也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一個啟發吧。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強烈推薦給各位。


by~疾恩

arrow
arrow

    Jaby疾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